騰訊財經訊 據《紐約時報》網站報道,中國的紡織工廠已經開進了美國的棉花主產區(qū)。
25年前,倪美娟(音譯)在中國杭州一家大型紡織廠工作,操作紡紗機,她每個月能掙19美元。
中國紡織廠入駐美國棉產區(qū) 原因:成本更低!
4月份,科爾(Keer)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設立了紡織廠,倪女士現在就在這個工廠里教授美國當地工人做她曾經做過的工作。在對兩個新雇員示范如何梳理纏繞在一起的棉花束時后,倪女士說道,“他們學的很快,但他們必須要學得更快。”
紡紗廠曾經是大規(guī)模低勞動力成本制造的縮影,以前低勞動力成本國家的紡織廠如今也已經開始在美國設廠。高成本和低成本制造國家之間也曾有著涇渭分明的界線,現而今,這種清晰的界線已經開始模糊,紡織廠在美國的建立正是這種界線模糊的一部分。10年前,人們是很難預測會有這種趨勢發(fā)生的。
來自美國的誘惑
在持續(xù)數年的工資增長,能源費和物流成本提高以及中國新政府提出棉花進口限額政策后,中國紡織生產無利可圖的局面正在加劇。
與此同時,美國的制造成本卻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在南卡Lancaster縣,科爾紡織發(fā)現,當地居民十分期待一份工作,即便工資不理想。同時,科爾還能獲得大量便宜的土地和能源,政府對當地棉花的補助力度也很大。
從縣級,州級再到聯邦級的政治家們爭搶著給予科爾各種稅務減免和補助撥款,以帶回那些他們曾經以為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的制造業(yè)工作崗位。
同時,美國領導談判的泛太平洋貿易協(xié)定達成的可能——這個協(xié)定不包括中國,更驅使著中國紡紗公司進軍美國,占得一席之地,以免被擋在美國這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外。
科爾價值2.18億美元的紡織廠進行原棉紡紗作業(yè),并把產品出售給亞洲的紡織制造商。雖然目前科爾的大部分紡紗作業(yè)仍在中國,并且仍從美國進口原棉作為原材料,但這一狀況正在發(fā)生緩慢的改變。
科爾紡織主席朱善慶(音譯)說道,我們?yōu)槭裁磥磉@兒?激勵政策,土地,環(huán)境和工人。
他接著說道,“在中國,整個紡紗制造行業(yè)都在虧損。而美國的情況則大不相同?!?/p>
自20世紀70年代早期中美恢復貿易關系以來,由于美國消費了數十億美元的便宜電子產品,衣服和其它中國造產品,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一直出現巨大的逆差。
但中國不斷攀升的能源和勞動力成本在侵蝕中國制造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稱,中國調整生產率后的制造業(yè)工資已經在過去十年內翻了近兩番,從2004年4.35美元的時工資上升到了2014年的12.47美元。
而美國,制造業(yè)調整生產率后的工資從2004年到2014年只上升了不到30%,達到每小時22.32美元。雖然美國工人的工資比中國要高,但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同時也被更低廉的天然氣價格,便宜的棉花價格以及當地的稅收減免和補助政策抵消了。
波士頓咨詢公司估計,今天,每1美元成本的美國制造如放在中國制造成本會達到96美分。而根據國際紡織制造商協(xié)會的消息,中國紗線生產的成本要高于美國30%。
波士頓咨詢的高級合伙人哈羅德-L.希爾金(Harold L. Sirkin)說道:“每個人都認為中國制造的成本一直會更便宜。但事情的改變之快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p>
逃離中國制造
高升的成本讓中國的一些制造業(yè)種類轉移到了低成本的國家如孟加拉國,印度和越南。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制造業(yè)的逃離實際上正是由中國人自己帶領的。他們加快步伐,開始在別的地方建立起制造業(yè)基地。
近幾年來,在中國制造業(yè)轉移的過程中,美國越來越引起了中國企業(yè)主們的注意。據紐約研究公司Rhodium5月份發(fā)表的一份報告,從2000年到2014年,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新項目和并購投資達到了460億美元,這其中大部分發(fā)生在過去5年內。
美國的南卡和北卡已經成為了至少20家中國制造商的新基地,包括科爾和Sun Fiber公司。在Lancaster縣,建立另外兩個紡織廠的協(xié)商正在進行,一個來自臺灣,一個來自中國大陸。
Lancaster縣經濟發(fā)展局局長Keith Tunnell說道:“我從未想到過中國人會把紡織業(yè)工作機會再帶回來。Keith Tunnell幫助科爾籌集了約2000萬美元的補助金,包括基礎設施補助,收入債券和稅收優(yōu)惠。
Lancaster縣科爾紡織廠里面的工作情況可以讓我們清楚的看到,為何紗線現在在美國能以一個如此低廉的成本被制造出來,揭示著這種資本密集型的制造業(yè)能重新在美國繁榮。
在科爾230000平方英尺的紡紗工廠內,巨大的機器可以清理棉花上的種子和泥土,隨后棉花絨被送進梳棉機,梳棉機把棉絨處理成厚而長的纖維繩。工人隨后把棉繩送進紡紗機,紡出紗軸或是線軸。
工廠的運作高度自動化,32條生產線每天能產出約85噸的紗。即便科爾明年開設第二個工廠,它也只需要再雇傭500個工人。而在19世紀和20世紀,南卡的紡紗廠通常需要雇傭數千名工人。科爾能降低成本,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工廠出來的紗線軸隨后通過查爾斯頓港運送到亞洲的紡織和衣服制造商。科爾還希望其產品能銷售到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的衣服制造商。這些國家的衣物制造商受惠于和美國的獨立貿易協(xié)議,只要生產衣服使用的線紗產自于貿易協(xié)議的一個成員國,衣物制造商就能享受進入美國市場的優(yōu)惠政策。
受歡迎的美國紡織業(yè)
羅德島大學服裝和紡織專家Sheng Lu說道,現代紡紗業(yè)的高資本集約性意味著美國的紡織廠會越來越具有競爭力?!叭藗兊某WR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紡織物和服裝,現在這種情況一部分已經反轉過來了?!?/p>
但是衣物的裁剪和縫紉,由于依賴于勞動力,因此“美國在這方面不可能變得具有競爭力。”
美國紡織業(yè)的投資不僅僅來自于中國。去年,印度紡織巨頭ShriVallabh Pittie在佐治亞州的(西爾瓦尼亞)投資7000萬美元建設了工廠,這是該地區(qū)40年來第一家新制造工廠。而巴西牛仔布制造工廠Santana紡織也在2012年宣布,其將在德克薩斯的愛丁堡開設一個紡紗,印染和編織廠,盡管該工廠的全面投產出現了延遲。
ShriVallabh Pittie集團主席Vinod Pittie在工廠的破土動工儀式上說道,“整個紡織行業(yè)在關注著我們?!彼A測,企業(yè)的成功將吸引另外一批企業(yè)家來佐治亞開設工廠。
對南卡得居民來說,科爾的到來正是時候。2007年,在Lancaster建有世界上最大棉紡紗工廠的Springs Industries公司關閉了其工廠,把紡紗機出售給了一個巴西的公司,一代紡織和紡紗工人就這樣失業(yè)了。
隨后,全球金融危機如魅影而至。到2009年6月時,Lancaster縣的失業(yè)率已經升到了18.6%。
Donnie R. Gordon在Springs Industries作為一名棉紗紡織工人工作了17年,直到20世紀90年代他被裁員?!澳阍诩徔棌S工作能賺錢,但那些工作崗位就那樣沒了。”
也正是由于制造業(yè)崗位的萎縮,Lancaster等地的人們才愿意投入工作,即便工資不高。這讓這些地方逐漸成為了具有吸引力的生產基地。全球制造商們也被吸引到了這些所謂的就業(yè)權保障州,如南卡羅來納。這些州工會化程度不高。
倪女士的一名學徒,前制衣廠工人Enabel Perez說道,“我想我會喜歡上這里的?!?Perez說道,在得知科爾招聘工人時,她激動得跳了起來。Lancaster縣甚至在晚間新聞里歡迎了科爾的工人招募。
潛在風險
當然,科爾在美國的賭博也并不是毫無風險的。強勢的美元讓美國制造的成本上升了。亞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亞的灌溉水缺乏會威脅棉花生產,并危及業(yè)已經處于危險中的棉花補助。
而泛太平洋協(xié)議的談判結果也會影響科爾的未來。美國談判代表正在努力促進相關規(guī)則的達成,這個規(guī)則要求成員國的制衣商必須使用來自貿易協(xié)定區(qū)內的棉紗以享受關稅減免。通過在美國制造棉紗,科爾對其賭注進行了對沖處理,保證其仍能向越南等處于泛太平洋協(xié)議中國家的制衣商出售棉紗。
另外一個風險來自于文化差別。倪女士是科爾位于Indian Land工廠的15個培訓師之一。她輕微的抱怨起美國工人會偶爾遲到。在中國,經理可以對遲到的工人扣薪,而這里,當她不能約束遲到的工人時,她會感到沮喪。
操作著工廠紡紗機的Robbie Sowers是一名有著32年經驗的紡織業(yè)老兵,他認為這些區(qū)別微不足道。他表示,科爾的經理們規(guī)定,如果在6分鐘后仍未到崗,則可認為是遲到。
“南卡有很多的天賦和經驗,”他說道,“這只不過是適應美國工作方式的問題。”
倪女士穿過工廠的地面,指著每排紡紗機盡頭的電子顯示屏。電子顯示屏顯示的是紡紗機在其操作工人操作下運轉的效率,總分為100分。電子顯示屏閃過76,85,90。倪女士說道,在中國,有經驗的操作工人很少會讓這個數字降低到97以下。
“他們在學習,”她說道,“我得耐心。”